![]() 清代罗聘山水花鸟绘画合集 全70幅 国画高清JPG图片
价 格:¥45.00
30天售出:1 件
商品详情
注意:《清代罗聘山水花鸟绘画合集》是电子版图片(电子图片大部分是JPG格式,少部分为TIFF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自动弹出百度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来放大临摹或欣赏) ![]() 清代罗聘绘画合集目录:
仿古山水图册 10开
古木霜筠图
观瀑图
寒山拾得图
花果图册12开
荔枝图
墨梅图
秋兰文石图
人物花卉册4开
山水花卉册10开
诗画册8开
双钩竹石图
锁谏图
团扇徘徊图
王士禛与朱彝尊合像
湘潭秋意图轴
篠园饮酒图
婴戏图
杂画册 4开
杂画册(2) 7开
钟馗醉酒图
竹石图
![]() ![]() ![]() ![]() 罗聘简介:
罗聘,字遮夫,原籍安徽敏县呈坎村,近于“天都”“莲花”二峰,罗聘不忘所本,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寥洲渔父、衣云道人、竹雯等。江苏扬州人。罗聘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绘画技艺最为全面、题材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独特的一个。《清史稿》称罗聘“画无不工”。他经历三朝,主要生活于清乾隆盛世。罗聘生于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七,正是传说中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罗聘有特殊的印章一枚曰“人日生人”,在《山水花卉册第之五中就有钤印。罗聘刚满周岁时,父亲去世。他从小家境贫寒,读书非为科举,单求谋生,以卖字画为业。二十一岁时,罗聘与方婉仪结婚。两人的结合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结婚后,两人情趣相投,谈书论画,琴瑟和谐。罗聘作《梅花图》时,对梅花颜色很不满意,方婉仪便采摘牵牛花,把它捣成颜色涂之,罗聘见后称赞不已。金农就曾盛赞两人“谢家才女夸门第,嫁得罗郎好夫婿”。
当时富庶扬州的高官巨贾好风雅,喜欢以名人字画来抬高自我身价,一般老百姓间也有“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说法,因此,像金农、郑板桥等画家,尽管未能成为显贵,社会地位却也不低,无论富商还是官员皆对他们尊重有加。罗聘从小在这种社会现象中看到了绘画的经济价值,因此更坚定了其从事画业的决心。扬州盐官卢雅语,家富,好与书画名人郊游,书画名流以与之郊游为荣,罗聘就是他的座上贵客。
罗聘一生中三上北京,前后长达二十八年之久,这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阶段,期间包含着他一生的坎坷与辉煌。首次赴京短暂而艰辛。第二次赴京期间,罗聘离家仅十三日,妻子方婉仪已病逝,他历经一年半后才回到家,心中满是对凄子的愧疚,终身未再娶妻。在之后的赴京岁月里,他将与妻子合作的《梅花图》带在身边,反映出对亡妻无比的愧疚与思念。这一时期中绘画风格有所变化,已有不少作品气势逐渐走向宏大。第三次赴京,罗聘最终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轰动了京城。吴锡麒在《罗两峰墓志铭》中描写道:“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廷宾,王符在门,倒履恐晚”,显示出王公贵族们向他求画的热情。金农对罗聘的一生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罗聘在师从金农前,从来没有出过扬州。但金农足迹遍布齐、鲁、燕、赵、秦、晋等地,他认为漫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学识,结交好友。罗聘对金农的画技十分佩服,他曾在看完金农画佛像后感叹“我亦花之寺里僧,执管描摹竟未能。愿企无量智慧灯,开我道眼增双明”,这就表明罗聘向冬心先生画佛歌的企望和决心。罗聘遵循金农的教海,勤奋加上天赋使他进步很快,逐渐开始为老师代笔。《花卉册》之三(上海博物馆藏)就是罗聘与金农合壁册之一。金农于扬州谢世,享年七十七岁。患病期间,罗聘服侍左右。去世后,罗聘尽其所能,料理丧事,并护送金农灵柩,归葬于浙江临平。从绘画意境上对比师徒二人,金农颠覆了绘画的传统技法“以意为之”,以书法、绘画、诗歌的组合为创作主体,是“书中有画”“诗中有画”的文人画。而罗聘晚年的创作主流则是以绘画构成为主体显示出“画中有书意”“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表现出一个老画家极高的绘画技巧及深厚功力。
罗聘一生贫苦,但从他的册页画作上却可以看出一种用超然平和的心境认真经营人生的态度。他对花卉最为钟情,别号“花之寺僧”就是因他“常梦入花之寺,因自号花之寺僧”而来。有人将他与汪士慎、金农、高翔并称为画梅圣手。他与妻子方婉仪皆善写梅兰竹石,儿子允绍、允攒也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所写梅花双钩白描枝干,花朵以淡墨圆笔勾出,灵动清新。《花卉册之一》中繁花缀枝,以浓墨点出横苔,画面却繁而不乱,生动自然,体现出“罗家梅派”的特点;所写兰花惠雅脱俗,透过兰花的神形抒发了贤能不为世所重的感慨:所作水仙,翩翩娟秀独绝,花瓣好似轻盈飞舞的蝴蝶,令人过目难忘。罗聘也是性情中人,在读王维诗词后有感作《山水花卉册之一》(上海博物馆藏),一主枝,两旁枝,花朵仿佛羞答答地垂落在画面间,不知有怎样的心事;折花时被花茎上的倒刺刺伤了手,遂将此花记录在册,可爱至极;最爱荷花,株株粉荷点缓在片片荷叶间,左下隅的贵人在仆人的悉心照料下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眼前这般夏日美景,所配诗句中“蜻蜓”“微风”“莲蓬”等一连串的物象更是将活泼的气氛烘托到极致。在完善艺术的道路上,罗聘从不懈怠。当高其佩在北方如火如茶地发展指画艺术时,罗聘在南方延续了指画的发展。而指画艺术也丰富了罗聘包括“扬州画派”的绘画形式。《花卉册之四》(上海博物馆藏)就是他的指画作品。他不断尝试着多样化的绘画形式完善技法,还有左手画梅、牙箸画花果等题材的画。
清人对画家的要求不仅局限在绘画和书法水平上,对题画诗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比如郑板桥就自号“主人有三绝,日画,日诗,日字”,以画师的身份把诗的地位提至与书画相当。罗聘虽初以画闻名于世,终亦以画传名于世,但他拜金农为师,最初学的却是诗。金农曾说“聘学诗于余,称入室弟子”,又说“二生罗聘、项均见予画又复学之”。罗聘一开始就未将书画截然分隔,这为他以后诗画兼工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画家,罗聘的文学修养在清代画界堪称深厚,“夫画者,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我辈作画,应当读书明理,阅历事故,胸中学问既深,画境就会超乎凡众”,这是他对儿子允攒的教导,也是对作画的理论总结。古希腊的西蒙尼底斯也说:“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我国传统诗歌讲的比、兴,绘画中讲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都是形象思维在不同艺术功能中的具体运用。写诗要缘物寄情,以景寓情,以求达到情景交融和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起到引人入胜、浮想联翩的作用。绘画创作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两者异曲同工。
罗聘生性淡泊,一生未仕,向往“一代隐逸之宗”陶渊明那种幽静闲适的生活,因而在欲隐不得的现实面前,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推崇与模仿,自然而然地成为其构建心灵柄息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锡麒在《罗两峰墓志铭》中对罗聘的一生作了简洁概括:“不隐不仕,亦禅亦仙,酒破诗械,情生画缘”,虽渴慕归隐,不汲功名,却终因现实环境而难以遂愿,只好借佛道思想托怀,借朋辈诗酒寄意,就像一株孤独绽放在冬日的梅花,欣赏着自己的美丽,是一种精神的自足还是对自己的谎言,不得而知。或者本无界限。就像孤独和寂真之间的界限,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界限,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界限,永远是一条虚线。像雪地上的一串脚印,近看时,似在这浮松的雪地上标记出不容置疑的记号,镜头拉远的时候,只见茫茫。随若罗聘的去世,“扬州八怪”这一辉煌的艺术流派在历史上结束了。作为“八怪”的股军人物,罗聘在法古的基础上继承了“扬州画派”求新求异、率性而为的画风,所作《鬼趣图》将西洋图像引入传统绘画,以成熟的本土文化吸收改造异域文化,成为清代绘画中的佼佼者。他虽不是“扬州八怪”的开拓者,但在艺术实践中,对扬州画派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乾嘉四子”之一的赵怀玉曾评价其为“吟坛首北翁,画法数南罗”,可见罗聘在当时画坛上占据若突出的地位。 免责申明:
海棠国画仅提供国画爱好者欣赏临摹学习的平台,《清代罗聘山水花鸟绘画合集》仅用于分享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海棠国画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清代罗聘山水花鸟绘画合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